为了响应学子三下乡的号召,开云(中国)赴新洲问津文化调研团队一行5人于7月27日来到武汉新洲旧街孔子河村开展文化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问津文化的内涵、传承、文化旅游现状和影响,对症下药,学以致用地为问津文化的传承和文化振兴地方经济做贡献。
调研内容主要分为实地参观和走访两个部分。7月28日,在问津书院胡利文馆长的带领下,实践小组参观了修复期间的问津书院,了解它的历史由来及其与问津文化的渊源。问津书院是中国唯一以“孔子使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它从2012年起便规划有序地进行分三期的维修保护工程:一期进行本体修缮工程,其参照清末《问津书院》图的布局,遵循“不改变文物原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标准,令其原汁原味;二期进行修缮保护工程;三期为文物景点配套工程。在使用功能建设方面,它联合各组织,进行讲学、建设文化研究基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行到底。
图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问津书院书法展
通过对问津书院的参观学习,调研团队了解到书院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大型活动,如春秋两季的祭孔大典、开办读书会等。书院胡利文馆长表示,问津书院的发展一直保持三大特色:一是庙院合一,先是孔庙,后兴学堂;二是建筑中西合一;三是文化传承,古今如一。问津书院所代表的问津文化是从未中断过的,它就是问津精神,体现在对文化传播的每一个活动中。要让观众明白其中的内涵,问津书院要考虑更多可能,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让游客深层次地了解问津文化的内涵。要对学者有帮助,书院将自己发展成一个平台,用以传道授业解惑。要让村民受益,问津书院旅游功能加大开发力度。现阶段,问津书院仍存在不足:书院结合孔子河村的旅游配套设施尚未完善;书院深处闺中,众人未识。但由于问津书院正在修复,小组队员表示很遗憾未能直观地看到它平日里的风貌。
7月28日下午,实践小组与孔子河村村委刘书记就文化旅游现状、乡村发展规划情况进行访谈。据刘书记讲述,孔子河村源于一个传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孔子河,因桥年久失修,孔子及其弟子不得不带着书卷踏水过河,结果书都被水浸湿,只能在山上晒书,又因孔子在村中生活了一段时日,留下了许多生活的气息,故后世为了纪念孔圣人而对各地方进行命名,如那座令孔子望而生叹的桥被称为孔叹桥,那条河也被命名为孔子河。这一段趣事,名为孔子河的传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发展至今,孔子河村共七百二十余户人家。为打造更具特色的问津文化传承之地,村委已经规划建设统一风格的房屋,古色古香;为文化旅游发展做好规划,大多数村民家中都有两栋住房,一栋出租一栋自己居住,一楼都设成铺面样式。现如今的孔子河村,村民们安居乐业,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图为实践队员与孔子河村村委刘书记谈话
7月29日实践团队在参观孔子留下的历史遗迹后,走访了当地村民。团队了解到每年都有许多当地的或者是外地的学生、学者来到问津书院参加国学活动,或者进行实践调研。自2015年问津书院对外开放后,孔子河村人流量增加,村子的经济得到发展。一位做小买卖生意的村民打趣地说到:“游客增多后,孔庙举办的很多活动我都没办法参加了,不像以前那样常去了。”看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村民们也表达了他们的期待:希望村里的设施更加完善,交通能更方便,能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交谈
经过几天的走访,实践团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问津文化的传承及孔子河村的文化旅游现状。问津文化对于孔子河村村民而言,已经是作为一种精神根植于心。在文化的熏陶下,新洲区培养出许多人才;在文化的传播中,孔子河村的经济生产得到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自己也应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为问津文化的弘扬贡献出一份力量。